忠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快水利发展事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水安全保障现状及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水利发展成就及现状
“十三五”时期,忠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十项行动方案”,抢抓水利建设新一轮高峰期、水利发展方式深刻转型期,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实施金鸡水库、龙滩水库、杨家坝水库、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大中型灌区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水利设施维修养护等项目,完成各类水利投资20.27亿元。
加快补齐工程性缺水短板。“十三五”期间完成金鸡水库续建工程,在建杨家坝水库,新增年供水量1382万立方米;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4处,改造集中供水工程19处,供水工程管网延伸、联网、扩建31处,新增供水规模2.5万吨/天,覆盖受益人口34.4万人。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实施汝溪河、渠溪河流域等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6处,综合治理河长34.7公里,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8座。加强雨情水情汛情预测预报,完善防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山洪灾害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完成29个乡镇山洪灾害平台建设,成功应对2020年“6·14”等6次暴雨至特大暴雨以及5次长江洪水,全县102座中小型水库无一垮坝决堤,连续5年实现防汛“零伤亡”。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用水总量由2016年的1.42亿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0.83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7提高到0.51,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均达到考核目标。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处;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14座,新建水电站生态基流放水设施及监视装置15处;建设4座水电站达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标准。
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落实河长制,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建立完善了“一河(库)一档”“一图一标”名录及档案清单,发布第1、2号县总河长令,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污水“三排”专项行动,长江干流忠县段保持Ⅱ类水质以上,纳入监测的25个地表水水质总体状况为优。完成3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城市、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95%,完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3处,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平方公里。
“十三五”末,全县已基本建成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用水、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和水利管理于一体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总体处于基本安全状态,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忠县建成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7座、小(2)型水库93座,集中式供水工程209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镇供水保障率达100%,农村生活供水保障率达95.6%;长江干流忠县段保持Ⅱ类水质以上,纳入监测的25个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在100%,河湖面貌持续改善、长江干流非法采砂已绝迹,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水利发展目标有关指标 |
单位 |
“十三五” 规划目标 |
2020年 |
指标 属性 | ||
防洪减灾 |
除险 加固 |
水库除险加固 |
座 |
28 |
28 |
预期性 |
中小 河流 |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
处 |
4 |
6 |
预期性 | |
治理 工程 |
治理长度 |
公里 |
23.76 |
32.76 |
预期性 | |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障 |
重要江河水功能区 水质达标率 |
% |
90 |
/ |
约束性 | |
城镇污水集中 收集处理率 |
% |
90 |
/ |
约束性 |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比例 |
% |
30 |
35.78 |
约束性 | ||
生态文明建设 |
全县用水总量控制 |
亿立方米 |
<1.71 |
0.8269 |
约束性 | |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
平方公里 |
144.9 |
362 |
预期性 | ||
民生水利 |
城镇 供水 |
城镇水源地水质 达标率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供水保证率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
农田水利工程 |
灌溉水利用系数 |
0.511 |
0.5114 |
预期性 | ||
农村 小水电工程 |
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 |
千瓦 |
9620 |
10590 |
预期性 | |
农村水电增效 扩容改造工程 |
处 |
7 |
14 |
预期性 | ||
农村水电增效 扩容总装机容量 |
千瓦 |
2035 |
4515 |
预期性 |
注:1. 城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指标机构改革后不属于水行政部主管部门主管范围,2020年目标值不再做评估。
第二节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重庆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定位新使命的重要阶段,是忠县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一区两群”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和《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水利基础设施安全,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因水而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标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全县水利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和突出短板弱项,水安全保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水灾害防御体系不完善,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忠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体量、城镇规模不断增加,同等量级洪水造成的洪灾损失将越来越大。忠县现状城区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但市级防洪薄弱点(?井河三汇镇段)尚未消除,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不足,水库监测预警设备不完备,洪水风险管理、水库联合调度等机制仍需完善。面对防洪体系存在突出问题,需要着力加快解决城乡防洪薄弱环节,提升洪水防御能力,防范化解水灾害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工程性缺水依然严重,水资源均衡性问题是主要矛盾。水资源供给格局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水承载空间决定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空间,水“够不够”“好不好”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体现。忠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协调,水源工程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经过多年水利建设,忠县工程性缺水有所改善,但仍是水利突出短板。全县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差异较大,农村饮水工程标准普遍偏低,可持续性差。补齐工程性缺水突出短板,需要加快建设骨干水源工程,谋划跨区域、流域重大水源工程,构建水源保障程度高、联调联供能力强、水质安全优质的现代水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水生态环境长期累积性问题突出,建设幸福河湖任务艰巨。忠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好不好关系长江中下游3.5亿多人的饮水安全。忠县水土流失面积503.66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03%,低于重庆市30.52%和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34.25%的平均水平,但中度及以上侵蚀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58.38%。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植物群落单一,生态自我修复进程缓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消落区生态修复措施;部分农村河流尚未治理,存在水域岸线遭侵占、淤塞萎缩等问题。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未彻底根治。解决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新期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水科技水文化基础薄弱,支撑水利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国内外成熟水利技术推广应用不够;水利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高。水文化方面,传统水利遗产、水文化古迹发掘和保护不够,水文化载体不足,水工程文化内涵少、文化品位不高,水文化市场培育不够,水文化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水利科技创新,通过实施重大水利工程推动技术革命和改革创新,攻克一批技术难关、研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有效提升水利科技含量;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和传承水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四五”期间,忠县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总体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忠县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未来五年,忠县要立足人民群众对水安全保障的新要求新期待,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比较成熟的水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水治理能力,妥善应对各种水安全风险和挑战,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要求、市委五届历次全会和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坚定“双特”发展思路,加快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建设“一地一城三区”,持续巩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水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忠县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节水行动,把节水作为解决“新老水问题”的重要举措,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建设节水型社会,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紧扣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和水安全保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补齐水利设施短板,补强水利发展弱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全局、保障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人水和谐、系统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系统谋划水旱灾害防治与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维护河库水系健康,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坚持两手发力、改革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格局。深化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把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水利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坚持依法管水、协同治理。构建完备的水治理制度体系,加强涉水事务监管,提高化解水事矛盾纠纷、水安全风险防范的能力。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水利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节 目标任务
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等功能,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忠县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到2025年,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健全供水、节水、防洪减灾、生态、现代化水管理五大工程体系。
健全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推进黄钦水库扩建工程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与水源地保护,促进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0.02亿立方米以上。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优化农业灌区水利体系,完善农业节水设施,推进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健全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取、供、输、用、排水各环节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损,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确保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稳步降低。全县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8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5%、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44。
健全防洪抗旱减灾体系。聚焦消除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加快推进长江干流及中小河流防洪综合治理,提高重点河段防洪减灾能力,提升重点乡镇、村社防洪标准,5级及以上江河堤防护岸在现行标准条件下达标率达85%。持续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强化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增强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抓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提升预警系统防灾避灾效益。
健全水资源保护和河库健康保障体系。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进一步提升,切实保护好长江和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9.5%以上。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河湖水域面积稳步增加,河湖岸线保护与生态修复得以加强,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河湖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健全有利于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监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基本实现。河长制法治化、长效化推进,主要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管控,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重点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水利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专栏2 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5年 规划指标 |
指标属性 |
1 |
5级以上江河堤防达标率 |
% |
[85] |
预期性 |
2 |
全县用水总量控制 |
亿立方米 |
[≤1.85] |
约束性 |
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 |
% |
[15] |
约束性 |
4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 |
% |
[10] |
约束性 |
5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144] |
预期性 | |
6 |
新增水库总库容 |
亿立方米 |
0.05 |
预期性 |
7 |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 |
亿立方米 |
>0.02 |
预期性 |
8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90] |
预期性 |
9 |
水土保持率 |
% |
[>79.5] |
预期性 |
10 |
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 |
% |
[>80] |
预期性 |
11 |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 |
% |
[>95] |
预期性 |
注:1.表中[ ]内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采用可比价计算。
3.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4.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是指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录的河流和湖库控制断面生态基流保障目标实现比例。
5.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指集中供水工程实收水费占应收水费的比例。
第三章消隐患防洪水,建立防洪减灾水网
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按照“聚焦消除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健全防洪保安工程体系”思路,加快推进长江干流及中小河流防洪综合治理,提高重点河段防洪减灾能力,提升重点乡镇、村社防洪标准,提升抵御洪患灾害能力。
第一节加强防洪治理工程建设
加快长江干流防洪治理。开展长江干流防洪达标建设,实施长江干流堤防(护岸)建设项目,在长江忠县段城区、石宝镇等重点城镇新建防洪护岸,综合治理河长28公里以上。
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坚持生态治理理念,对防洪不达标城镇及人口聚集重点区,以及洪灾损失大、洪涝灾害频发、水生态形势严峻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实施系统综合治理;对已建直立式硬质堤防护岸,有条件的可通过软化、绿化、重建等措施进行生态化提质改造,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重塑健康自然的河湖岸线。对白石河、黄金河等6条河流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108公里。
实施山洪沟治理。坚持确有所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强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以增强沿岸城镇、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洪对象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为目的,根据轻重缓急实施重点山洪沟综合治理,畅通山洪出路,治理山洪沟5处。
第二节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
排查整治防洪薄弱点。统筹城镇建设与防洪能力提升工作,严格落实防洪能力提升管控要求,强化城镇建成区防洪保障。加强防洪薄弱环节排查整治,建立防洪风险点等级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因河施策,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有效提升城镇防洪排涝能力。
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坚持以防为主,扎实做好水库、堤防等工程隐患排查、安全鉴定、除险加固,严格水库降等与报废,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结合长江干支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推进堤防水毁及险工险段治理,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对鸭子凼水库、回龙水库等25座小(2)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加快推进长江干流及?井河等中小河流防洪综合治理,健全防洪保安工程体系,提升抵御洪患灾害能力。
第三节完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以推进水文现代化为重要抓手,不断加强水文监测、预报预警等设施建设,注重设施日常维修养护。以基础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处理智能化、运行管理高效化为目标,优化水文监测站布局和功能,实施水文监测要素自动化升级改造,加强河流水生态流量监测,完善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新建图像监测站,优化监测站网,建设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
第四节强化水旱灾害风险防控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严控“超标洪水、山洪灾害、水库失事”三大风险,加强在建重点工程、防洪护岸工程、水库、防洪不达标城镇、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隐患排查,落实巡查制度,建立问题台账,扎实做好汛前准备工作。强化“四预”措施,提高灾害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预警工作,充分发挥已建灾害预警系统作用,加强分析研判,强化专群监测预警,做好灾害性天气和雨水情预测预报;进一步开展各类预演,结合当地流域情况开展区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演练和水库(水电站)防汛调度演练,强化应急保障措施落实,实现山洪灾害防御演练全覆盖;进一步抓好预案体系建设,完成全县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预案、超标洪水防御方案、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山洪防御预案等的修编工作,健全完善县级水旱灾害防御抢险专家库。强化风险管控,抓好水旱灾害防御值班值守、超标准洪水防御、水库(水电站)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完善山洪防御责任制体系和抢险救灾工作责任体系,做好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工作,持续开展山洪灾害危险区的群测群防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专栏3 忠县水网防洪减灾工程
1.建设长江干流堤防(护岸),实施长江忠县城区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长江忠县重点场镇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三峡库心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28公里以上。 2.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108公里。 3.开展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项目1个,易涝地区治涝项目3个。 4.开展山洪沟治理5处。 5.完成25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6.开展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
第四章抓节水保供水,构建城乡供水网络
坚持节水优先、优化配置,按照“强骨干、增调配、成网络”思路,抓紧推进一批标志性骨干水利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畅通供水网络“毛细血管”,着力为忠县水网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水平。
第一节坚持节水优先
深入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协同的节水工作机制,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控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用水总量强度和用水效率控制,加强白石水库水资源保护,以水生态修复、水源涵养为抓手,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污水处理厂技改、农业面源污染处理、河道治理等方面为主要建设内容,确保实现白石水库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水标准、争取达到Ⅱ类水标准,强化重要河流水源地水质监测,对区域内重要取水户用水量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确定重点河流生态流量目标。完善水资源监督考核制度,依托重庆市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取用水计量监测,加强重点用水户监管,建立超用水管理监督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取用水监管能力。
强化农业节水增效。根据水资源条件,推进适水种植,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模式。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行喷灌、微灌等技术,健全完善灌区量水测水设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44。
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严控高耗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引导工业企业推广应用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水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大工业节水改造力度,推行企业和园区水循环梯级利用。
加强城镇节水降损。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鼓励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构建城镇高效水系统。鼓励污水再生利用、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水厂计量监控系统建设等工程措施和节水器具推广、水价管理等管理措施,实现城镇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全覆盖,提高城镇用水计量率,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健全节水机制。完善节水监管机制,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推动将节水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完善节水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开展节水产品水效“领跑者”企业评选。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培训,普及全民节水知识,充分发挥节水载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第二节构建忠县水源工程配置网络体系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和“三先三后”(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统筹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充分挖掘现有工程供水潜力,适度超前、提速规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水资源配置及骨干水库工程,加快已成、在建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以白石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为主,当地其余小型水源工程为补充的水源工程配置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多源互补、区域互通、互为备用、集约高效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规划扩建黄钦水库,新建石花水库,新增水库库容0.05亿立方米,完成香山水库、两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和23座小型水库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引调提水工程1处,提高城区供水保障程度。
第三节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提升农村供水标准和质量,实施“一改三提”工程,通过改善农村供水设施条件,提升人均可供水水量、水质达标率、工程运行管护水平,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新建等措施,重点完善千人以上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和老旧管网改造,持续改善水池水井等分散工程的供水条件,以供水工程为单元,优化农村供水格局,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完善工程体系建设,即有条件的乡镇实施城乡一体化等规模化工程建设,基础薄弱的乡镇重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条件一般的乡镇对现有工程更新改造,建立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规划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9处,扩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6处,改造农村集中供水工程66处。
第四节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高品质生活充分展现”的目标,通过将供水管网由城市延伸、覆盖至乡镇,建立起一体化的城乡供水网络系统,基本实现城乡联网供水,水资源共享,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城乡居民共享优质供水。根据全县水资源分布情况,以水源为中心合理布局供水分区,推行“一镇一网”、“多镇一网”的供水模式;充分挖掘现有城镇水厂供水潜力,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采取管网延伸扩大供水区域。规划新建城市供水工程1处,扩建城市供水工程3处,新建或改建供水管道长度121公里。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第五节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
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种子基地等为重点,与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乡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围绕“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目标,加强灌溉供水管网建设,改善灌区水源条件,推进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进3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新增及恢复有效灌溉面积2.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3万亩,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专栏4 忠县水网城乡供水工程
1.扩建黄钦水库,新建石花水库,完成香山水库、两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和23座小型水库前期工作。 2.规划建设引调水工程1处,即香山水厂10万吨深水井提水工程。 3.新建或改扩建农村供水工程81处、城市供水工程5处、供水管道121公里。 4.推进忠石大堰、马耳坝水库、黄钦水库3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 |
第五章重保护强修复,持续改善河库面貌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推进美丽河库、健康河库建设,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逐步退还被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持续改善河库面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
第一节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
全面强化“一河一长”。认真贯彻《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强化各级河长履职尽责,不断完善河长制考核制度,全面落实各级河长在民主生活会上对照检查河长履职尽责情况的要求,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协作机制,强化巡(护)河队伍建设,建立社会监督员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管理保护机制。
精准实施“一河一策”。科学编制、实施新一轮“一河一策”方案,按照“不交叉、不重复,上统下、大统小,流域统河库”的原则,全面摸清底数、查找问题、弄清现状,用系统思维,谋划流域综合治理,管控流域各节点关键性指标,推进河流管理保护工作。深化跨县河流联防联控机制,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实施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重点加强?井河、白石河、渠溪河、黄金河、汝溪河、东溪河、大沙河等主要次级河流整治。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建立禁捕长效机制。
智能化推行“一河一档”。积极配合建设重庆市统一的河流管理保护信息化系统平台,探索“互联网+智慧河长”,建设忠县河长制掌图系统和河库监督管护治理平台。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决策、管理和监督,提升河流管理保护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助力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和生态宜居等应用落地,打造“数字忠州”、“智慧忠县”,绘就“诗意山水·忠义之州”发展蓝图。
第二节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对森林植被的管护和培育,持续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重点突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以及重要河流两岸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空间管控,实施沿江、沿库、沿路、沿城水土保持。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推进以长江、?井河、汝溪河、渠溪河等跨流域水系,精华山、猫耳山、方斗山为骨架,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为支撑,以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蓄水、保土、造林、种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十四五”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
第三节实施水美乡村建设试点
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治理需要,以恢复农村河道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主线,以河流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乡镇为单元,结合村庄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推进,实施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库(塘)管护等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统筹解决农村的水域空间、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营造安全、生态、美丽的农村河湖。规划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对东溪河水系进行生态治理,综合治理长度15公里。
第四节推动农村小水电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妥善处理农村小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小水电生态流量在线监控平台,健全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制度,加强农村小水电生态流量管理。以河流为单元,开展已建小水电站泄流设施、生态机组等升级改造,推动小水电生态运行,积极创建一批生态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管理规范、经济合理的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加强农村小水电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农村小水电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小水电规范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探索建立小水电生态电价补偿机制、鼓励小水电退出激励机制。规划?井河、白石河、汝溪河等3条河流的7座1.329万千瓦绿色水电创建及标准化改造项目。
专栏5 忠县水网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1.实施忠县县城苏家小区沿江综合整治工程、忠县城集镇复兴段、洋渡段及县城州屏段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忠县?井河生态调节堰防洪工程5处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2.“十四五”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 3.规划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1处,对东溪河水系进行生态治理,综合治理长度15公里。 4.规划?井河、白石河、汝溪河等3条河流的7座1.329万千瓦绿色水电创建及标准化改造项目。 |
第六章严管理增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严管理、增能力、强服务”思路,以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为核心,针对涉水事务管理薄弱环节,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为手段,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加强涉水法治体系建设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水利法制机构和法治队伍能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修订完善涉水行政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健全涉水法治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水土保持、涉河建设等领域违法行为,深入推进水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积极推进“互联网+水行政执法”建设,建立集“巡查监控、立案查处、跟踪督办、执法统计”于一体的执法管理体系。加强水利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水利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信访调解,有效化解水事矛盾纠纷。积极支持水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第二节优化水利政务服务事项办理
持续优化、简化水利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推广水土保持、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和告知承诺制等审批新模式,探索实施涉水专题“一稿制”“零跑动”审批新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购买第三方服务开展技术审查。坚持阳光用权,做好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行政审批和行政相对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群众便利度。
第三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系统护水”为目标,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全县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拟定并监督实施全县的水量分配方案。推进取水许可管理规范化,落实用水统计调查制度;优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县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提高监测覆盖率。抓好河流生态流量确定与管控,建立生态流量、水量监测预警和调度机制。
第四节强化河湖监管能力建设
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坚持保护优先、分区管控,科学编制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全面划定河湖管理范围,明确岸线功能分区和用途管制,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严禁违法违规开发利用河道岸线资源。
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监管。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和全过程监管,完成忠县河道采砂管理规划,合理科学划定可采区、禁采区、保留区以及禁采期、规划期内可开采总量、年度可开采控制总量。加大非法采砂综合治理力度,规范清淤疏浚砂石综合利用和工程性采砂活动。
强化河道管理能力建设。加强河道管理机构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深入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道遥感、岸线视频监控预警等现代化监管方式,探索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多方式和多形式地开展河道监管巡查。
第五节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
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建立水利工程智慧建管平台,积极推广BIM等技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智慧管理,对项目设计、招标、监理、进度、施工、质量、资金、变更、合同、验收、运营等关键环节进行清单式管理、全流程监控。持续开展以水利安全文明工地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施工现场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重要依托,以争先创优为主导目标,全面全方位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和服务。完善水利市场诚信体系构建及评价运用机制,创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方式,确保工程质量“百年大计”。
加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水库大坝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加快推进水库、堤防、水闸划界确权工作。建立健全水库安全鉴定、除险加固、维修养护常态化管护机制,完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对乡镇分散管理的小型水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集中管理和“以大带小”管护模式,充分发挥已成水利工程效益。
第六节深入实施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
做好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深入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创业就业培训,补齐散居移民基础设施短板,切实解决移民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确保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和谐稳定。强化后期扶持项目和资金监管,统筹安排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稽查审计、监测评估、绩效评价及运行监控等工作,提升后扶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力促三峡移民安稳致富。三峡库区城镇移民通过移民小区持续帮扶,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为移民小区营商和就业增收创造条件;通过开展移民群众技能培训,提升移民自我发展能力,适应库区城镇化和产业发展新要求。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结合乡村振兴,以宜业宜居宜游村庄建设为抓手,以长江柑橘带、沿江古镇文化旅游带、沿江美丽乡村示范带等建设项目为依托,补齐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增强移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第七节推动水利工程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优化水资源、河湖岸线、水土保持等管理,统筹监管与执法的协作联动,实现水利监管执法常态化、规范化。探索建立水利“一张图”动态监管机制,强化水工程、水生态空间管控。探索水利工程主体竣工验收与征地移民等专项验收“并联式”验收新模式。建立水利资金集中统筹和竞争立项机制,充分发挥项目集聚效应、叠加效应。推动水利工程管护和效益发挥机制改革,开展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模式试点。研究将水库安全工作、河湖治理工作纳入河长制一体化考核。适时推进水利非税收入征管体制改革,做好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征管改革。探索水利工程保险机制。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建立与现代工程管理相适应的建管体系。
第七章兴科技抓改革,提高水利发展质量
以水利高质量发展科技文化需求为向导,按照“增内涵、强品位、提质量”的思路,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快建设智慧水利网,全面提升水利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智慧水利管理和应用模式,促进水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第一节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
加强水利文化景观建设,开展已成水利工程生态化、景观化改造,积极融入水文化元素,营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打造水利核心风景区,建设一批“会讲故事”的水利工程,助推全县旅游发展;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和新时代水利精神,以水库、水文站等水工程为载体,建设水情教育基地,引导公众不断加深对水情的认知,增强公众水安全、水忧患、水道德意识,促进形成全民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良好社会风尚和人水和谐的社会秩序;及时挖掘整理、总结提炼、推广运用水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优秀作品、精神产品,更好地引领和推进水利事业发展。
第二节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建设智慧水利平台。接入河流水位和水质的监测数据,标注河流各水位和水质监测点的分布,支持查看各水质监测点的水质情况。结合天气数据挖掘分析,预测河流水位高度、水灾害的经济损失、灾害影响范围等信息。支撑辖区相关管理部门提前做好预警预防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及人员伤患。通过水质检测的数据分析河流污染物的组成与比率、历年水质的变化情况。
建设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完善该平台为忠县河长制管理提供信息化数据,保障实现忠县?井河、汝溪河等28条次级河流及水库的巡河管理、任务处置与管理。按照市级“智慧河长”系统提档升级工作要求落实后续建设任务,确保系统能够支撑各级河长巡河履职,基本满足河长办的日常工作需求,实现与重庆市水利局河长制系统的数据上传对接,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参与河长制工作的监督渠道。
第三节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
保持适度财政投资强度。继续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领域,完善公共财政水利投入政策,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增长。对资金预算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鼓励信用优良企业通过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重大引调水和大型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实行“一事一议”“一项目一方案”的投融资方案。
创新项目投融资方式。统筹增量项目建设和存量资产盘活,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综合运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建设—拥有—运营—转入(BOOT)、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和PPP等方式推进水利领域项目建设运营。探索选择一批已成水利工程,通过股权出让、委托经营、整合改制、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所筹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
推进一体化建设运营。鼓励并推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实行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一体化建设运营。加强水利资产运营管理,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对公益性较强的水利工程,可采取配置经营性资源,或与经营性较强的自来水厂、旅游、康养等项目组合开发经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
第四节加快推进供水价格改革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建立健全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和市场供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以灌区改造为抓手,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继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确定农业水价,农业水价原则上应达到或逐步达到工程运行维护成本价格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用水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结合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激活水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水市场,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水产业,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创新方式多渠道引进人才,精准施策多维度培育人才,建设高水平的水利行业领导干部、管理人才、水利专家、专业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技能人才“六支队伍”。大力加强水文、农村水利等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基层水利工作实际和需求,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基层水利人员业务素质。积极支持水利人才横向、纵向输送,加快人才流动,促进水利和其他行业融合发展。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十四五”时期,忠县水安全保障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水源工程、防洪工程、城乡供水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规划实施后,将有效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水环境生态能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但规划的实施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对局部带来一些不利环境影响。
第一节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环境敏感区影响。规划方案涉及的环境敏感区主要为香山水库所在的土壤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白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无法完全避让生态保护红线。仅少数规划工程建设区域占用少量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工程建设、水库蓄水等对植物生长环境、动物栖息地、水土流失等造成一定影响。
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忠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需健全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注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用水总量。
水环境影响。主要为水库等蓄水工程建设带来一定的水环境影响。水库蓄水后,水体交换能力变差,在库湾和支流回水区等局部水域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坝址下游河道由于流量减少、水位下降等因素,纳污能力降低。忠县属于丘陵区,大部分蓄水工程坝高水深,水库存在水温分层现象,对灌溉作物有一定影响,但可采取分层取水等措施,降低水温对灌溉作物的影响;水库泄洪设施大多为表孔泄流,对下游不存在水温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引起水生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增加,库区鱼类生长环境改变,鱼的种类可能发生一定改变,对库周原有陆生动物植物带来一定不利影响,但水库蒸发增加降水,为库周陆生动植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各类工程建设期,工程区占地范围内原有地貌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降低土地生产力,引起河道淤积等。移民安置区、水库蓄水区等区域原有生态平衡因工程建设、水库蓄水而发生改变,需通过一定的调整期重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水文情势影响。规划建设蓄水工程以中小型为主,蓄水工程大多分布在中小支流,坝址以上河道较短,流量较小,蓄水工程建设会在支流上形成一定的静水区域,水体增大,泥沙容易沉降,下游河道一定范围内将发生明显减水,水位降低,流速减缓,规划实施对江河支流水文情势有一定影响。同时,对水库下游沿河取用水对象取水影响较大。
地质环境影响。工程建设对环境地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岸坡稳定等方面。水库、堤防护岸、隧道等工程开挖,可能影响原自然边坡、山体稳定平衡,导致滑坡、错动、坍滑等。水库蓄水和水位变动可能影响滑坡体、边坡、山体的内在作用力和平衡,破坏库岸及山体结构,改变地下水文结构,可能诱发库岸滑坡和滑坡体失稳。同时,水库蓄水、隧洞开挖等,将引起工程区域一定范围的地下水位壅高或降低,引起地下径流系统改变,从而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水库等工程建设的淹没和占地较大,移民安置不当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移民后靠安置、移民新区建设、专项设施复建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区域植被,对周边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移民搬迁一般就近后靠安置,对移民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影响较小。
其它环境影响。空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规划工程建设期。工程施工可能产生大量土石渣料临时堆放及永久丢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土地退化、河道淤积等;工程施工期产生的“三废”及噪声污染等也将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交通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和暂时影响。
第二节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与对策措施
规划实施后,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工程建设将对局部地区带来一定不利环境影响,加之全社会各类项目建设的累积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所引起的环境影响问题不容忽视,需采取一定的对策措施,尽量减少环境影响。
坚持节约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水资源开发利用要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要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维持河道生态流量。水资源利用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全社会的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高度重视重要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强化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监督,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实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
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搬迁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充分调查,反复论证,编制切实可行的移民安置规划。
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水库工程建设将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对日益稀缺的基本农田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工程建设要严格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规定,严格占地审批制度,保护宝贵的土地、耕地、林地等资源,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占地调整和补偿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基本农田损失造成的影响。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规划水利工程应避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对不可避免占用生态红线的工程,应优化工程布置,最大程度减少占用生态保护红线面积。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源工程建成后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定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敏感因素的监测与控制,优化和调整实施计划和方案,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第九章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强化各级政府水利工作责任,建立上下协同、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强化政府总体设计、政策导向、投资主导和制度保障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的决策机制,推进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监督和科学民主决策。
优化政策供给。积极争取中央水利投入,继续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落实好“十四五”水源工程建设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项目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利用好土地出让收益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争取中国体育彩票app: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建设。多措并举,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争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与运营。落实水利项目建设用地、生态环境、林地指标、用电用料等要素保障,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空间规划保障重点。
分级分类落实。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和指导,落实好支持水利发展的各项政策,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确保规划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和重要改革措施顺利推进。各级水利部门要强化履职担当、创新工作方式,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各项工作,加快规划实施。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的有效衔接,将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和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年度计划实施。
科学监测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加强规划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督办,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创新监测方式,客观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规划重大水利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列入项目库的项目仅作为审批、建设和财政资金补助的依据,不作为必须开工的约束性任务。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及时公开规划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